涵涵范文网 - www.isolvxing.com 2025年07月07日 22:22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设计 >

    2023年最大麦穗教学设计9篇(全文完整)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10-17 15:05:02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界牌九年制学校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麦穗教学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9篇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1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界牌九年制学校

    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体会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六年级语文教师

    王九凤

    (此课为市督导评估-随堂听课)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小结: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2

    课题: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重点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四)德育

    引导学生明白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抓住眼前机遇,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迈向成功大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顺长辈、回报社会。教学重点:

    1.引导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准备:

    PPT课件、希沃视频展台 教学课时:

    2课时(本次是执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理解苏格拉底对弟子所说的第三句话。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1.全班学生默写书中重点的词语,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 2.班内同学共同检查书写情况,若有错误现象帮其纠正并指导记忆。

    3.找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过渡:狄更斯曾经说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和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一起去寻找麦地里最大的麦穗。

    二、品读摘麦穗的过程,感受人生要不失时机的做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指导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学生说: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另一个是——(学生接:只许进不许退)。

    1.引导:弟子听了苏格拉底说的话,又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请同学们默读第2至4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___”,写出自己的体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教师随时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学情。

    3.出示课件: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1)引导学生从两个“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的态度是认真的,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引导学生从“埋头、低着头”体会弟子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3)引导学生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犹豫不决,失去了许多机会。

    (4)引导学生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弟子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机会还很多。

    (5)引导学生理解“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这句话中分号的用法。

    (6)引导理解:这句活中有一个标点符号——分号。看一看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好隔开。以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写相类似的句子都可以使用分号。

    4.从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你有何体会?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人生要不失时机的做事。

    三、品读摘麦穗的结果和苏格拉底的话,感悟人生要抓住时机 1.自读自悟

    五、六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的结果和苏格拉底的话。

    联系上下文并思考: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的话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交流之后,班内交流。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1)弟子们在_________中已经到头了;(埋头、低头)(2)你还能从中读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时间到头了,机遇没有了。3.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4..引导理解理解“两手空空” 和“如梦初醒”?

    (1)你是如何理解“如梦初醒”?可以换成哪个词?(恍然大悟)

    (2)弟子们因为__________才两手空空;(东张西望、挑挑拣拣、随手扔掉)

    6.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苏格拉底又说了什么?

    出示句子: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7.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8.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四、品读弟子们悟出的道理,感受抓住眼前机遇才是最重要的。 1.弟子们是否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话呢?他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2.出示比喻句: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引导学生理解: 人生追求理想,就像___________。“最大的一穗”指的是___________。

    3.出示句子: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引导理解麦穗和时机的关系。要想获得良机,必须________。由于_________, 才会错失良机。

    4.引导学生抓住“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指的是什么?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5.小结:是呀,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学生默默在心中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学生接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五、感情升华(小练笔):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机会需要去把握,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是_____的机会;参加各种比赛是____的机会;阅读课外书是 _____的机会;给爸妈捶背是_____的机会;做善事是_____的机会。学生先思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一填。教师巡视并选两名学生的进行展示。

    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机会需要去把握,比如:上课积极发言是表现自我的机会;参加各种比赛是展示自我的机会;阅读课外书是提升自我的机会;给爸妈捶背是孝顺的机会;做善事是回报社会的机会。

    小结:

    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每个人好好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断地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在孝顺长辈的基础之上好好地回报我们的社会。

    六、拓展作业:

    1.继续收集有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2.阅读《配套练习册》中第16课第五大题的课外短文《弯腰的麦穗》,完成阅读练习。

    七、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摘 东张西望

    两手空空 随手扔掉 实实在在挑挑拣拣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3

    好范文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人生格言

    教学重点

    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

    二、解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

    ”只许进不许退” 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

    三、解读第二句话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 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

    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

    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

    (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

    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

    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9、小结

    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

    四、解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

    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

    【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五、解读最后段落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5、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

    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

    2、积累诗句:

    明日歌(节选)

    金缕衣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反思】

    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参研、深思……语文课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练,追求简单而有效,回归本色语文,就成了我本次公开课《最大的麦穗》的指导方向。

    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

    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实,一种真真实实地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寻求着语文教学的朴实,一种朴朴实实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展现着语文教学的平实,一种平平实实地启发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体现着语文教学的扎实,一种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训练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样的语文,是有效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有丰富的内涵。

    课堂上,你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他们回报你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崭新天地!

    ——学生做弟子,教师采访: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得益彰。

    ——学生做麦穗,吐露心声:他们的理解充满善意的灵性,闪耀创造的光芒,擦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范例,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学生跟进,与课文共舞: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生发无限的活力和生机;教师与学生的见解产生“交融”,愉快轻松中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柏拉图的名言引路,学生写自己的名言: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可见,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你追求简单、有效的语文课堂吗?那么不要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让对话的心灵自由飞翔,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你的课堂定会呈现快乐的“百花齐放”!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4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xx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习,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6

    一、导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诞生过许多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感受两千多年前他的哲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初读: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垄:投影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分左右,把植物种在上面。

    三、精读:

    1、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大教育家。生活中随处可见他的课堂。今天这个故事,苏格拉底的课堂就设在一块麦地里。那是一块怎样的麦地呢?读出麦穗的“沉甸甸

    2、多诱人的景象啊!这不,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投影: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大教育家这句话中的要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由此你还想到哪些事情只能进不能退呢?

    做一次苏格拉底吧!把要点清楚地读出来。

    3、他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从哪儿知道的? 投影: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哪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4、他们醒悟到了什么,让我们从他们追求最大麦穗过程中去探知。让我们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投影: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5、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投影: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前后两个一穗的区别。

    (2)师小结: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6、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弟子们摘麦穗吗?

    投影: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与“麦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最大的一穗”指什么?(板书:远大的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板书:眼前的机会,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这段说了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抓住机会和错失机会的都行。

    让我们朗读这段话,一生记住这个道理。

    7、很多人送给我们珍惜机会的名言警句投影

    8、教师小结: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记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业:小练笔选择一题练习。

    1、写一句珍惜机会的凡人名言在书上。

    2、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远大的理想)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机会)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7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xx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习,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3、“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4、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5、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6、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7、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2、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 不失时机 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共4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好范文搜索更多其他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范文。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

    《最大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读后感

    最大麦穗教学设计篇9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6

    6.参考文献……………………………………………………………6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姚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教系 06501班 0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分析

    対“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三)条件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本篇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四)小结

    为了突破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程式化问题,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让学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生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苏格拉底的教学艺术,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领悟“抓住机遇”这样的道理,是颇有难度,不能用过多的分析讲解。为了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悟出道理,首先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朗读,赋予“读”真正的内涵,与思想结合,读得有深度,读得有味道,读中汲取“营养”,领悟道理;其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生活;然后是通过欣赏“名人名言”,学生“创作名言”,促进道理“内化”。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作,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 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 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5.教学难点: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 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想一下。生举手自由发言

    6.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文中的弟子们或自己,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7.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8.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9.齐读最后一句话。

    10.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1.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

    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

    二、三岁,三十

    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本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 上。

    3.搜集把握机遇方面的名人名言,并把它摘抄在摘录本上。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创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由课内延伸到

    第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课外,让课堂走入社会,拓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主旨突出,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必须抓住眼前的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人生哲理。】

    六、参考文献

    1.邹腊梅.苏格拉底的故事——配合第十二册课文《最大的麦穗》[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衡清婷.《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及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 . 邱建辉.《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 2007.第页

    共10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