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范文网 - www.isolvxing.com 2024年05月19日 07:59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10-14 15:30:0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平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 (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4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6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7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0.6○2.2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9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推荐访问:上册 教案 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答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题及答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0×5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三年级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3年级上数学教案

    相关文章:

    Top